“曾大哥,這些牛養(yǎng)得真壯!”近日,在江西省萍鄉(xiāng)市上栗縣井坡種養(yǎng)專業(yè)合作社的牛棚里,“小潘書記”潘久榮彎下腰,仔細打量著。村民曾淼樂呵呵地指著前方的育肥牛:“小潘書記,你看這頭大的,至少有1300斤!”兩人聊行情、談養(yǎng)殖,熟絡得就像多年的老友。

潘久榮走訪肉牛養(yǎng)殖大戶,了解飼養(yǎng)與銷售情況

鄉(xiāng)親們口中的“小潘書記”,是江西省發(fā)改委評審中心派駐湖塘村的第一書記潘久榮。38歲的他,是怎么從“省里來的干部”,一步步走進村民心里,成了大家的貼心人?答案,就印在他沾滿泥土的鞋上,刻在他走過的田間地頭。

知心:鄉(xiāng)親的冷暖,就是他的牽掛

初到湖塘,潘久榮也經歷過“水土不服”。但他沒把自己當外人,一頭扎進村里,摸村情、訪民情,政策文件翻得卷了邊,重點人群的情況記得門兒清。“每月走訪監(jiān)測戶,每季看望脫貧戶,這是我給自己定的鐵規(guī)矩。”潘久榮說。每次上門,他都提前做足功課,穿著樸素,揣著筆記本,實實在在去聽、去看、去幫。

潘久榮入戶走訪監(jiān)測戶,了解他們基本工作生活情況

好政策,講不明白就成了“空頭支票”。走訪時,他一邊細問細記鄉(xiāng)親們的難處和期盼,一邊掰開了揉碎了講解低保、醫(yī)保、教育這些幫扶政策。哪家有困難,他就想辦法:曾凡仕的妻子在就近的花炮廠找到了活計;曾凡亮家新添了低保名額;曾蘭花家就讀初三的女兒,也在他協(xié)調下重返校園,順利參加了中考……一樁樁揪心事,他都記在心上、跑在腿上。

湖塘村葉家塅河道改造

貼心:鄉(xiāng)親的煩憂,就是他的奔忙

湖塘村工商業(yè)興旺,但農田水利、交通道路這些“里子”工程,欠賬還不少。“鄉(xiāng)親們盼啥,咱就干啥!”面對大家的急難愁盼,潘久榮當起了“跑項專員”,在市縣農業(yè)、水利、發(fā)改等部門的門里門外,不知跑了多少趟。

農田“喊渴”?他多方奔走,終于引來了“活水”,解決了全村九成農田的灌溉難題。河道堵了?清!道路難行?修!排澇不暢?建!……駐村一年多,他先后為湖塘村跑來了災后應急恢復、再生水資源化利用、西邊山洪患治理等11個民生項目,落實資金480余萬元。

“今年,村里馬上要搞人居環(huán)境整治,還要打通農田灌溉的‘最后一公里’!”潘久榮說道?粗迩f一天一個樣,鄉(xiāng)親們打心眼里為“小潘書記”豎起了大拇指。

無人機航拍秀美湖塘風景美如畫

帶頭:增收的路子,就是他的責任

強村富民,根基才牢!案惝a業(yè),得接湖塘的地氣,強鏈條、補短板、延增值,更要讓鄉(xiāng)親們當‘主人翁’!闭f起如何用好產業(yè)幫扶資金,潘久榮思路清晰。他積極探索“村民控股+村集體持股”的模式,努力讓鄉(xiāng)親和村集體實現(xiàn)“雙增收”。

支持綠豐農業(yè)、井坡肉牛養(yǎng)殖,增收1.4萬元;用68萬元產業(yè)資金建起農產品包裝生產線,增收8萬元;盤活閑置房屋,增收2.3萬元……一筆筆賬算下來,去年,村集體收入達到了69萬元。

“有付出,就有收獲!被赝v村的日子,潘久榮感慨,“看到脫貧戶、監(jiān)測戶的日子越過越好,一個個惠民工程從申報變成現(xiàn)實,得到鄉(xiāng)親們的認可,這心里頭,就特別踏實,特別有勁兒。”

潘久榮的腳步,從未停歇。炎炎夏日,他依然奔波在湖塘的村組院落、田間地頭,和鄉(xiāng)親們一道,用汗水和智慧,把日子釀得越來越甜。(歐陽林)

編輯:胡斐
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“央廣網”客戶端。歡迎提供新聞線索,24小時報料熱線400-800-0088;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“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”線上投訴。版權聲明: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轉載請聯(lián)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創(chuàng)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。
長按二維碼
關注精彩內容